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提起“共青团”这三个字,我总会感到一种亲切和兴奋。这种情感,也许源于我在共青团系统工作了十五年,那段时光深深植根于我心,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今年是共青团建团100周年,这一纪念让我再次想起那些难忘的岁月,我曾在共青团报刊系统工作了整整十五年,这段经历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让我心中充满了感恩与怀念。
《山西青年》的初创与辉煌
1975年10月,我来到团省委报到,开始筹备《山西青年》杂志。当时,杂志社几乎一无所有,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与我一同加入的还有王大高、王新民、赵政民等一批同事。那时候,《山西青年》杂志的第一期发行量仅为15600本,显得格外渺小。然而,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山西团省委发生了领导更替,路正西书记开始重视《山西青年》的发展,并对杂志社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杨长青被任命为总编辑,而我则担任副总编辑。经过一番努力,老总编辑肖三也被请回来协助工作,杂志社的班子逐渐壮大,办刊的实力也随之增强。《山西青年》开始逐步走上了发展的轨道。
展开剩余75%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杂志的发行量逐年攀升,从最初的几万本,逐步增至数十万、百万本。到1981年,我们创办了刊授大学后,发行量更是突破了百万本,震惊了整个出版界,成为省城新闻期刊的发行新高。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全国许多地方的杂志社开始派人来《山西青年》参观交流。
1979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广州白云宾馆召开的“全国地方青年报刊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讲。会后,《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钟沛璋特意来到我房间,对《山西青年》的发展情况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这次会议,杂志迅速在全国青年报刊界崭露头角,获得了广泛关注。
开创教育界的新纪元
1980年10月,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一员,我首次访问了日本。那时,山西省外出访问的人员屈指可数,记得回国后,许多工厂、企业、学校都邀请我做访日报告。我记得在太钢做报告时,一位青年工人提到:“外国能办‘汽车大学’‘火车大学’,咱们能不能也办一所类似的大学呢?”这句话点燃了我心中的火花——虽然我们没有汽车、没有火车,但我们有一本《山西青年》杂志,为什么不可以用它来办一所大学呢?
这个想法一提出,就得到了杂志社同仁和省领导的大力支持,甚至时任副省长王中青也亲自担任了“刊授大学”的校长。经过艰苦努力,1981年1月,《山西青年刊授大学》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
所谓“刊授大学”,就是通过《山西青年》杂志,每期刊登学习内容,布置作业,期末开卷考试,部分地方还开设了线下辅导课程。学员通过四年的学习和考试,合格后颁发毕业证书。学费仅为每年3元,书费加起来也不过20元左右。那时候,许多人并没有大学文凭,国家也鼓励自学成才,刊授大学吸引了大量渴望提升自己的青年人。
在刊授大学的第一年,报名人数激增,邮局每天送来的报名信堆积如山,现场报名的长龙几乎绕了整条街。最终,全国有超过50万人报名,其中不仅有国内的学员,还有来自11个国家的外国人。即便如此,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却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刊授大学”的时代影响
随着刊授大学的蓬勃发展,它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听取了刊大汇报后,亲自为其写下了“刊授大学,前途远大”八个字的勉励。此后,刊授大学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许多团省委的领导也纷纷担任副校长。1984年,刊授大学被国务院总理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在同年12月被团中央和教育部授予“青年自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此外,刊授大学的创办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效仿,许多地方相继开办了刊授党校、团校、经贸大学等。包括郑渊洁、陈晓旭、秦怡等许多知名人物,都是刊授大学的学员。
40年的“知识情怀”
从1981年起,给刊大的来信堆积如山,每年超过3000封。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回复至少三封信件,哪怕在出差的路上。虽然刊授大学仅提供了一个自学的平台,但它为许多人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虽然刊授大学在几年后因无法满足国家教育标准而停办,但它的精神依然影响着一代代青年。
今天,虽然大学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在那个年代,刊授大学就是一束指引前行的光。它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年轻人点亮了希望,也激励他们为更好的未来而奋斗。
尽管“刊大”已经成为历史,但它赋予我们的精神仍在继续激励着后来的每一代青年。创新与追求,是我们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正如那句古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青年人应该走在创新的前沿,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先锋。
我衷心希望,今天的山西青年能心怀理想,脚踏实地,勇敢追梦,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成就更加辉煌的人生。
——杨宗(曾任山西青年社常务副总编,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等职)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