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它们只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时间,似乎只是漫长历史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今天,已经有大约2200年,而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存在时间却长达1800年。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统治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半壁江山。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夏、商、周三族是在时间上依次延续的,但事实上,夏商周这三个部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出现的,而是同时起源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根据文献记载,在尧舜时期的龙山文化晚期,商族首领契和周族首领后稷都曾参与大禹治水,凭借这些部族的合作,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联盟,推翻了唐虞时期的统治,建立了夏朝。
然而,《史记》中的记载并不完全真实,商、周两族的历史远不止是简单地协助大禹治水。这个过程涉及了更复杂的政治变动,特别是在唐虞政权崩溃的过程中。这一点,后文会进一步探讨。
展开剩余76%在历史的记录中,夏、商、周三族不仅都起源于尧舜时代,而且它们的血缘关系也异常紧密。大禹被认为是颛顼的后代,后稷是帝喾嫡长子的后裔,而契则是帝喾庶子的后代。追溯起来,颛顼和帝喾分别是黄帝的孙子和曾孙。因此,夏商周三族在史书中的编排,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普遍的思想:将所有重要的部族归入同一个血统体系,以展示一统天下的理想。
不过,夏和周这两个部族的源流是有迹可循的,不是凭空编造的。首先,夏朝的国姓姒和周朝的国姓姬,实际上都源自上古的姬姓,而商朝的国姓则是子姓,属于不同的族群。商朝与黄帝部落的核心圈子没有直接联系,商朝的祖先并非黄帝的直接后代。
周族自认源自黄帝的后裔,这在西周的文献中得到了确认。周朝的文献甚至对夏朝推翻后的历史表示尊重,周人自称为“有夏”,并以夏朝的后裔自豪。此外,周朝与夏朝亲族的联姻也表明了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周文王娶了夏朝亲族的太姒为妻,而周幽王的宠妃褒姒也出自夏朝的有莘氏。这些事实表明,夏和周族的关系密切,只是父系和母系的后裔不同而已。
然而,《史记》中提到的商族祖先出自黄帝曾孙帝喾庶子的说法,早在三国时期就遭到质疑。商族自己在《商颂》诗歌中表明,他们的母系来自有娀氏,而父系则是“玄鸟”或“帝”,这表明商朝的祖先并非来自黄帝直系,而可能与某个以鸟为图腾的部族有关。
这一猜测得到了考古学的部分支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殷墟发掘表明,商朝的先祖可能来自河北、山西和山东三个地区的族群,尤其是以“鸟”为图腾的部族。这一部族可能是商朝的真正起源。
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商族的先祖在河北邯郸一带的下七垣文化中找到了痕迹,这些文化特征与商朝的早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考古学家指出,下七垣文化的器物群体与晋南、山西和山东的龙山文化有着显著的相似性,表明商族的先祖可能由这三种文化的族群融合而成。
此外,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也为商朝的族源提供了证据。通过对殷墟出土的人骨进行DNA分析,科学家发现商代晚期居民的基因类型与现代黄河流域的居民存在连续性,进一步排除了商朝起源于外族的说法。
总的来说,商朝的历史并非简单地从黄帝一脉传承下来,而是经历了复杂的族群融合和政治斗争,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知的商朝。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到夏朝的建立,也包括了商族与大禹以及其他部落的复杂互动。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