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许多文人和艺术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至今广为流传。熟悉这部小说的朋友一定知道梁山的108位好汉,但其中有一个人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武大郎。
《水浒传》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武大郎正是为了凸显他那英勇、能干的弟弟——武松的形象而存在的。从古至今,武大郎给人的印象几乎都是“又丑又矮”的窝里横,尤其在小说中,他还娶了一个不忠的妻子潘金莲。在小说里,当有人说“大郎,该吃药了”时,这句话也将潘金莲刻画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蛇蝎美人”。
但令人惊讶的是,历史上的武大郎和潘金莲居然有真身,他们真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吗?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团。
展开剩余82%《水浒传》里,武大郎和武松是亲兄弟,但两人的差距极大。武大郎个头矮小,长得不算好看,靠卖烧饼为生,形象的确是窝里横。而他的弟弟武松则身材高大,英俊有力,还有一身好武艺,是个官府的差役。由于武大郎身材矮小、老实巴交,所以大家都取笑他,外号“种丁谷树皮”便由此而来。按理说,像他这样的人应该难以找到配偶,可他怎么会娶到貌美如仙的潘金莲呢?
据书中描写,潘金莲年幼时被卖到地主家做丫鬟,后来长大后美丽动人。地主见她姿色出众,便多次对她起色心,潘金莲宁死不从,于是告诉了地主夫人。地主夫人把她赶出家门,并把她许配给了武大郎,而武大郎并未为此付出一分钱。婚后,虽然武大郎待潘金莲温厚,却因其外貌平平,实在和潘金莲的美丽不太匹配。
而武松身材高大、英俊,且在官府工作,显然是潘金莲所理想的对象。她千方百计想勾引武松,但却被拒绝了。结果,潘金莲最终被富家公子西门庆看中,两人通过王婆的牵线搭桥开始了不正当的关系,并策划毒死武大郎。由于潘金莲的放荡不羁,她成为了后世众多评议的对象。
有趣的是,河北邢台清河县的武家村民不满《水浒传》中对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刻画,他们认为这侮辱了祖先,因此邀请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并出示了武家的家谱,试图为武大郎洗清冤屈。
武家后人武书常表示,武大郎根本不是小说中那个矮小的“窝里横”,而是一位身高1.8米、身强力壮的北方汉子。他还指出,武大郎从未卖过烧饼,而是明朝时期的进士。武书常认为,施耐庵的后人应该为这一错误形象向武大郎道歉。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武大郎会被刻画成这样?武书常进一步解释了这个问题。原来,武大郎本名武植,武家先祖来自山西晋阳郡,武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因此被称为“大郎”。他排行老四,所以也叫武四。明朝初年,燕王朱棣起义,导致河北地区许多百姓迁徙。武植一家随母亲迁至清河县,在那儿开荒种地、艰苦度日。后来,他进入潘家的染坊做学徒,并凭借聪明才智获得潘家老爷的青睐,成为了陪读。武大郎非常勤奋,博学多才,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还自学了武艺,常常帮助邻里解决问题。经过努力,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顺利高中进士。
中进士后,武大郎被分配到山东聊城阳谷县做县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婚后,武大郎与潘金莲过得和和美美,夫妻恩爱。阳谷百姓为此立碑铭记,称武大郎为“光耀门楣”的人物。八百多年后,武家后人一直为祖先守墓,直到武书常这代,依然为此骄傲。
在挖掘武大郎的古墓时,考古学者发现了许多令人意外的证据,证明了他并非《水浒传》中描写的那个窝里横的人物。武大郎并非卖烧饼的,而是一位深受百姓敬重的父母官。他的妻子潘金莲也并非小说中的蛇蝎美人,而是出身名门、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
墓中还发现了两口并列的棺材,说明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感情深厚,生死相依,正如“生同衾,死同穴”所说。墓中还出土了一块铭文,详细记载了武大郎的真实生平。原来他出生贫寒,但勤奋好学,最终考中进士,担任官职,清廉公明,深受百姓爱戴。而潘金莲在现实中并非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坏,反而是一个贤良的妻子。
最终,考古学者们的研究揭开了一个800多年来的误会。武大郎并非小说中那个三尺身高的窝里横,而是一个身高1.8米的英雄人物。而潘金莲则是一个贤妻良母,两人真爱终老。这个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武大郎和潘金莲的传统印象,也为后人恢复了他们的名誉。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